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
方案指出,以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為重點;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求好不求快,干一件成一件。中央預算內投資將鄉村建設行動作為重點積極予以支持,按照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鄉抓落實的要求,推進鄉村建設行動落地實施,按年度確定建設任務,細化到縣。到2025年,鄉村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

重點任務
(1)加強鄉村規劃建設管理。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嚴禁隨意撤并村莊搞大社區、違背農民意愿大拆大建。
(2)實施農村道路暢通工程。推動農村公路建設項目更多向進村入戶傾斜。推進鄉鎮對外快速骨干公路建設。推進較大人口規模自然村(組)通硬化路建設,有序推進建制村通雙車道公路改造、窄路基路面拓寬改造或錯車道建設。加強通村公路和村內道路連接。有序實施班線客運公交化改造。加強農村道路橋梁、臨水臨崖和切坡填方路段安全隱患排查治理。
(3)強化農村防汛抗旱和供水保障。加強防汛抗旱基礎設施建設。配套完善農村千人以上供水工程凈化消毒設施設備。更新改造一批老舊供水工程和管網。因地制宜推進供水入戶。按照“補償成本、公平負擔”的原則,健全農村集中供水工程合理水價形成機制。
(4)實施鄉村清潔能源建設工程。穩妥有序推進北方農村地區清潔取暖,加強煤炭清潔化利用,推進散煤替代。
(5)實施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改造提升縣城連鎖商超和物流配送中心,擴大農村電商覆蓋面。 引導利用村內現有設施,建設村級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發展專業化農產品寄遞服務。
(6)實施數字鄉村建設發展工程。深化農村光纖網絡、移動通信網絡、數字電視和下一代互聯網覆蓋。加快建設農業農村遙感衛星等天基設施。推進重要農產品全產業鏈大數據建設。深入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和“數商興農”行動。推進涉農事項在線辦理。深入實施“雪亮工程”(以縣、鄉村綜治中心為平臺,借助信息手段,實現治安防控“全覆蓋、無死角”)。
(7)實施村級綜合服務設施提升工程。推進“一站式”便民服務,實現就近或線上辦理。加強農村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推進公共照明設施與村內道路、公共場所一體規劃建設,加強行政村村內主干道路燈建設。因地制宜建設農村應急避難場所,開展農村公共服務設施無障礙建設和改造。
(8)實施農房質量安全提升工程。推進農村低收入群體等重點對象危房改造和地震高烈度設防地區農房抗震改造。深入開展農村房屋安全隱患排查整治,以用作經營的農村自建房為重點。農房建設要滿足質量安全和抗震設防要求。建設農村房屋綜合信息管理平臺,完善農村房屋建設技術標準和規范。
(9)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加快研發干旱、寒冷等地區衛生廁所適用技術和產品,合理規劃布局公共廁所。統籌農村改廁和生活污水、黑臭水體治理,基本消除較大面積的農村黑臭水體。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加強入戶道路建設,穩步解決村內道路泥濘、村民出行不便、出行不安全等問題。全面清理私搭亂建、亂堆亂放,整治殘垣斷壁,加強農村電力線、通信線、廣播電視線維護梳理工作,整治農村戶外廣告。加強鄉村風貌引導,編制村容村貌提升導則。
(10)實施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提升行動。強化縣城綜合服務功能,提高農村居民享受公共服務的可及性、便利性。優先規劃、持續改善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支持建設城鄉學校共同體。發展涉農職業教育。加強鄉鎮衛生院發熱門診或診室等設施條件建設,選建一批中心衛生院。持續提升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和健康管理水平。落實鄉村醫生待遇,保障合理收入。完善養老助殘服務設施,發展農村幸福院等互助型養老。
(11)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健全常態化駐村工作機制。推行網格化管理和服務。依法嚴厲打擊農村黃賭毒、侵害農村婦女兒童人身權利等各種違法犯罪行為。
(12)深入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教育。推進鄉村文化設施建設,建設文化禮堂、文化廣場、鄉村戲臺、非遺傳習場所等公共文化設施。治理高價彩禮、人情攀比、封建迷信等不良風氣。

推進措施
建立專項任務責任制。按照一項任務、一個推進方案的要求,牽頭部門加強統籌協調,制定專項推進方案。
建立項目庫管理制度。按照村申報、鄉審核、縣審定原則,在縣一級普遍建立鄉村建設相關項目庫。安排鄉村建設項目資金,原則上須從項目庫中選擇項目。各地可結合實際制定“負面清單”,防止形象工程。
優化項目實施流程。對于按照固定資產投資管理的小型村莊建設項目,按規定施行簡易審批。對于采取以工代賑方式實施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項目,按照招標投標法和村莊建設項目施行簡易審批的有關要求,可以不進行招標。對于農民投資投勞項目,采取直接補助、以獎代補等方式推進建設。堅決遏制亂占耕地建房。
完善農民參與鄉村建設機制。在項目謀劃環節,加強農民培訓和指導,組織農民議事,激發農民主動參與意愿,保障農民參與決策。在項目建設環節,鼓勵村民投工投勞、就地取材開展建設,積極推廣以工代賑方式,吸納更多農村低收入群體就地就近就業。在項目管護環節,推行“門前三包”、受益農民認領、組建使用者協會等農民自管方式。
健全鄉村公共基礎設施管護機制。各地要以清單形式明確村莊公共基礎設施管護主體、管護責任、管護方式、管護經費來源等,建立公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