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登海潤農
一家從事育種、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現代化種子企業
公司簡介
- 分類:關于潤農
- 發布時間:2020-03-17 00:00:00
- 訪問量:0
山東登海潤農種業有限公司,是集科研、育種、生產、銷售為一體的現代化種子科技企業,2018年由山東潤農種業和山東登海種業強強聯合組建而成,是山東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在進行水稻種子科研和銷售的同時,公司還開展了小麥種子科研及小麥、玉米種子銷售。公司注冊資本3000萬元,在職員工46人,其中高級職稱8人,中級職稱12人,專職種子檢驗員6名。
公司所在地山東魚臺,是傳統水稻生產大縣,總種植面積30余萬畝,是我國北方優質水稻重要產區,魚臺大米獲得“國家地理保護產品標志”。公司圍繞魚臺大米優勢產業,立足縣域,面向黃淮粳米稻區,以魚臺石集農場良種繁育基地為依托,開展“種質優化、標準種植、產地環境保護、智慧農業”等關鍵技術研發和集成示范,推動水稻種子育繁推一體化發展,以魚臺大米“原產地、原風味、高值化”為目標,改造傳統水稻種植業態,按照“供種、育秧、管理、訂單收購和品牌銷售”五個環節全部統一組織的稻米生產管理模式,實現了魚臺優勢特色稻米綠色化種植和產業化發展,帶動了黃淮梗米稻區提質增效。
公司是省級農業科技示范園建設單位,有專職科研人員15人,科研基地217畝,建有山東省潤農院士工作站、黃淮海粳稻科技研究中心、濟寧市潤農種業科學院、省級農科驛站、山東省水稻創新團隊魚臺試驗站。圍繞種子商品化環節的相關關鍵技術,重點開展標準化、機械化和綜合配套研究并進行集成示范,通過組裝配套,完善了水稻機械化育秧插秧技術規程、水稻直播栽培技術規程、水稻拋秧栽培技術規程等關鍵技術。公司參與制定了《稻田雜草綜合治理技術規程》、《綠色食品 水稻生產技術規程》、《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規程》等四部山東省地方標準;在全國及省級科技刊物發表論文4篇;取得“機械式稻芒去除機”等三項國家發明專利。優質高產抗病水稻新品種圣稻18獲2017年獲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科學技術獎一等獎,自主選育品種金稻919獲2019年全國優良食味粳稻品評一等獎。公司現有自主選育品種國審潤農粳1號、省審潤農4號、潤農11和潤農早粳1號,潤家303,合作育種獨家占有品種圣稻18、津稻263、津稻253、金粳818、玉稻518等國審品種8個;特色香米、糯米、軟香米品種4個。
在與山東農業大學新型肥料創新團隊聯合5年研究基礎上,為推動聯合研究成果的產業化,2021年公司與該團隊在魚臺縣開展了“水稻專用控釋肥及應用技術”項目。該技術利用秸桿、廢棄油脂(地溝油)作為化肥的包膜材料,既實現了肥料釋放周期的精準控制,同時包膜材料也能轉為肥料被作物吸收,優于美日等國難以降解的樹脂類包膜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使用該技術,每畝可減少氮肥施用10千克,減少施肥1-2次,節省成本50元,助推了水稻輕簡化生產,實現了農民降本增收,生態效益提升。
未來,公司繼續秉持“科技引領 服務三農 種業報國 ”的企業宗旨,堅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民族種業的殷殷關切,積極響應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打好“種業翻身仗”的明確要求,持續加大水稻新品種研發投入,整合濟寧市潤農農業科學院、山東省潤農院士工作站、淮海梗稻(山東)研發中心的資源和成果,將“登海潤農種業新品種研發中心”作為共建共享平臺,在“魚米集團”大框架下,建立魚臺水稻新品種的新型孵化器;進一步強化魚臺縣石集育種基地、海南育種基地建設規模和水平,未來三年計劃建成“原原種基地、原種基地、良種基地”30000畝,三圃田200畝;在魚臺全區域推廣綠色稻米種植,輻射建立以魚臺為中心的濟寧、蘇北地區300萬畝綠色稻米種植基地;三年內審定水稻新品種不低于10個,其中國家審定3個,魚臺水稻產業重點研發推廣適于糖尿病等特定人群的“功能性大米”、“營養粥米”、“魚臺軟香米”、“糯香米”和“優質食味米”,種植面積不低于30萬畝。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為“三農”發展擘畫了藍圖,公司將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積極響應黨和政府要求,以高品質良種提升農業現代化生產水平,以綠色種植和產業化發展提高農民收益,積極助推鄉村振興,主動融入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進程,努力盡好企業社會責任。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

關注登海潤農
山東登海潤農種業有限公司
地址:山東省濟寧市魚臺縣工業路南首路東
技術咨詢指導:姚輝春 13280074166
公司服務熱線:0537-6211932
傳真:0537-6221932
公司郵箱:ytzhongzi@126.com